自先前參與了青輔會獎助計劃獲獎,我對青輔會這個行政部門產生了許多的好奇,常上網看近期狀況和舉辦的活動,碰巧發現「青年公共參與研討會」的訊息,燃著熱情轉告班上同學,但或許是因為大家各有所好、各有所要忙碌的,最後與會的僅馨卉、小班和我三人。時間三月二十四日,早上九點到晚上六點,地點福華文教廳。
相較於先前參與的青年公共參與獎助計劃發表,這次的與會者較多,年齡層分布多集中在比我們大一點的學生、30歲以下所謂的「青年」,和再稍年長的「資深青年」。整個研討會分三部份分別是「社會企業家的新世紀」、「在地行動與國際參與」、「審議民主與公民教育」,每部分四個團隊進行分享,再由青輔會鄭麗君主委和兩位教授與談,並讓與會者發問。其中有幾個團隊令我印象深刻。
迎接陽光的世代˙創造多元的夢想(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
「讓你的興趣成為你的學習,讓你的學習成為你的生活,讓你的生活成為你的職業,讓你的職業成為你的事業,讓你的事業成為你的志業,讓你的志業成為你的夢想,讓你的夢想成為你的人生。」這是年僅二十五歲的王芃引一段話所做的開場白,她以溫柔沉穩而堅定的語調,緩緩述說著天下雜誌往偏遠小學送書的行動。其實她深深的撼動我的不只是她所呈現的內容(包括一個約兩分鐘天下雜誌製作的短片,關於CSR,企業家責任)和呈現的方式,有更大的部份是來自於她本身,一個雖然年輕卻明白自己肩負著責任的女生,藉由不斷的參與和實踐證明自己的熱誠和能力可以改善世界。我在本子上寫下「我希望,自己也能有能力及很多的熱情,為社會、為台灣、為世界做一點事情!」。
附帶一提之一:看完CSR的影片後我和小班的心都暖融融的,兩個人默默的流下淚來,然後相視而笑。我希望二十歲時的我像菁芳姐,二十五歲的我能像王芃一樣!
後壁土溝村青年改變社區實際行動 打造美樂地
-青年公共參與在土溝 (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社區營造組)
這是一群學生的研究所論文,我自己的題外話是覺得論文的形式和內容以及呈現方式可能有很多種,像這樣的實際為社會服務,我覺得可能比關在電腦前面苦思得不著下筆之處要來的意義大吧?
南藝大的學生說「藝術應該是可以參與、互動的。」,他們放了一段由民視記者採訪的影片,我們看到他們走入只剩下老人的土溝村裡,為阿公阿嬤們粉刷屋子外牆,以投影的方式把阿嬤嫁妝棉被上的大紅花、阿公的老相片,用畫的、用印的呈現在牆上,把每個人的故事成為大家的故事。阿公阿嬤們從觀望、讓學生嘗試,變成主動關心詢問進度、表示意見,進而著手參與改造的行動,人人的成為藝術家,一起為土溝村在田間邊用稻草紮起草牛,在樹蔭下整地種花、架起矮籬笆,作為老人家泡茶的好去處,一起為老水牛搭牛棚……。漸漸的,學生們帶起老一輩的活力,使一個老舊的村莊重新活了起來,使老一輩對自己的故事感到自信,使年輕人不但對故鄉產生認同感,更願意回來打拼,接續起老一輩的故事,開始土溝村新的故事。
這些學生讓我聯想到一些城鄉差距和年輕人力外流的現象、藝術的可能性與存在的必然性,另外也使我想到將理論化為實際行動的感動。
台北醫學大學的蔡篤堅教授在與談中談到「藝術的原鄉在生活」,而台灣西藏交流基金會的副秘書長翁仕杰先生則聊到「投入,使故鄉變成新的家園。讓離鄉的遊子看見故鄉的進步,使他們之間的文化和生活沒有隔閡,使遊子重回故鄉,為故鄉注入新活力!」,這一群南藝大的學生在動手之前可能沒有思考過自己能對這個小村子做出什麼影響,不過事實上,他們成績斐然呢!
會中也有幾組國際參與的團隊上台進行分享,不過相較於其他,我對上述兩組有較多的感動,其實我覺得在哪裡做事都一樣,我覺得社會期盼看到的是人們靜下來,張大眼,把關心的格局放大,不要自我中心,也不要懷疑自己的能力,或以能力不足作為不嘗試的藉口,我覺得就如蔡教授說的話一樣「我們需要製造文化大革命!」在地方、在社會、在台灣、在世界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在溝通、關懷、了解後去動手改革。蔡教授說「社會的付出不需要英雄,而是需要團體的成就」,謙卑的從下落實、投入(其實是從中學習),化為有機的行動,然後經由整合大家的熱情, 創造出更大的力量! :)
蔗是研討會的網址
http://www.sysme.org.tw/20070324/3-6-web/index.htm
- Apr 07 Sat 2007 11:14
青輔會 青年公共參與研討會 愛台灣的100種方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