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妮妮,一直期望自己在不斷長大的過程中,始終像個孩子:總是能毫不猶豫地付出溫暖、帶來活力和笑容、發現美好;一直都很努力——至少很努力在努力,想要勇敢地活出自己的樣子。
記得孩提時代老師教我們在一卷長條狀的紙上畫迷宮,同學間可以交換著玩,在慢慢展開紙卷的過程中,有時我能順利的走到紙卷末端得到寶藏,有時卻是走到紙卷的一半就遇到怪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大後我才慢慢了解,真實的世界中不是選對了路就能找到寶藏,也不是遇到怪獸就Game Over,而是隨時都要做好準備面對現實這變幻莫測的獸,至於寶藏,則是俯拾皆是。
而我的生命中,總是要面對外在、內在的大魔王,也總是在魔王身邊發現寶藏。
「真想做一個平凡人。」
國小國中時期,我一直都不偏不倚地扮演著父母、師長和同學眼中乖孩子、好學生的角色:勤奮、乖巧、成熟,功課名列前茅,在繪畫、作文、歌唱等各項學藝競賽中表現特出、屢屢獲獎,幾度當選班級模範生,是學校的優良學生代表、班聯會副主席……在掌聲和讚嘆的簇擁下,我是欣喜近乎於為自己驕傲的,但隱約中,我感受到光鮮亮麗背後似乎欠缺了什麼。
一個熬夜繪製海報比賽作品的夜晚,我突然覺得身心俱疲,突然覺得這一切都毫無意義,我不明白我為誰、為何而努力。幾周後,帶著一張燙金邊的獎狀回家,我卻在輕輕嘆口氣後對爸爸說:「我真想做一個平凡人。」事過境遷,我依稀記得爸爸帶著錯愕的表情,些許慌亂的想要了解我的想法來安撫我;事過境遷,我依然覺得當年的女孩雖看不見自己的渺小,自負的可笑,但那自我意識的覺察卻是一聲慶賀著成長的禮炮。那是我的起始點,我開始經由各種嘗試,踏尋自己的目標。
人文班與論文,嘗試,挑戰不可能
照著升學的遊戲規則,我順利通過筆試、面試,成為中山女高第一屆「人文及社會學資優班」(禮班)的一份子,坐擁中山和國科會的資源,我知道踏上的是一塊沃土,而且身邊不乏優秀且用心的老師擔任園丁,這是適合成長的地方,這個環境足以孕育出理想與夢想的種子,並使之發芽茁壯。於是我在高中課業外一頭栽進社會學、哲學、經濟學等學問的知識寶庫。台大教授們開授的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課程是與各學門相見歡的起步,台大博士生以小組討論方式進行的經典閱讀則是個深入認識的承接,而由學校老師教授的研究方法課程則是重要的金鑰匙,讓我們能以有效的方式吸收並儲存這些養料,內化成我們可以運用的新思維模式。
在通過三個學期的學習,通過無數個在哀嚎中徹夜撰寫報告的試煉,「專題論文」是我和同學三人小組的初試啼聲。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以社會學的眼光進行批判性思考,翻閱、彙整小山般高的文獻資料,融入我們的觀點後轉化為點點零星文字,逐層、逐頁地累積。竭盡腦力、體力與各項資源後,我們終於成功建構起一篇名為「節慶商品化現象初探──以青少年消費文化為中心的探討」的萬言論文。在成果發表會後不久,我們這組更以高中生之姿,擠身碩博士生之列,獲得青輔會舉辦「青年公共參與議題研究獎助」的獎助肯定。
平日,儘量不挑食的累積
除了在高中課程外的學術性學習中表現高度熱忱,我也致力於課外的體驗。我曾在中山、建中兩校資優班老師與台大社會系系主任的研討會上略微發抖地擔任唯一的學生代表,也曾在學校舞會《文藝復興》開放入場前為負責的場佈拼命趕工。曾多次為班級和社團設計團體服的圖樣,笑鬧著說「麻煩和秘書約時間排訂單」,也曾設計五款徽章在園遊會中販售,為班級攤位創下校慶當天三萬餘淨利的佳績,我喜歡抽空聆聽各類型演講,汲取講者智慧結晶和深刻體悟,也喜歡圖文並茂地為各種參訪留下風格獨具的紀實。
在高二期末,我們遠赴北京與「北京師大二附中」的「文科實驗班」進行交流參訪。原本十分擔心會遇到一群戴著厚重傲氣的學生,但從他們在獨特的「兒」音表達中欣賞他們「特兒好」的一面卻是一個愉悅的經驗。他們的勤奮和早熟是提升競爭力以應付未來的強大助力,而在舉手投足間露出的自信和友善抑是,這都是分數無法評估出的軟實力。在後來自編出版的紀錄性書籍《京豔》中,於心得部分我寫道:「不妄自菲薄,但接受差異的衝擊是好的,可以走出象牙塔看看世界、進行反思,而不是只盯著自己的肚臍眼兒滿意地發笑。」
Be Tough
「謝謝妳在。」朋友常對我說。一直以來,我總是習慣於陪伴、聆聽,並適時給予感性卻又實際考量的建議,但是自己和大困境面對面撞上了,卻難顯平日的機伶與面面俱到。越是在乎的,越難輕鬆以待,而在高中後期,爸爸幾度進出醫院和急診室,是我最手足無措的一段時光。
爸爸的中風、復建以及所有的其他,讓媽媽疲於奔命、在焦躁不安的狀態下撐起這個家,也迫使我和哥哥開始思考家庭的未來。我拼命地想要維持心理上的平和,試著不去苛責自己沒有足以扛起責任的肩膀,試著不落下無助益的眼淚,但這一切都難,我甚至不知該從何著手安頓自己萎靡恐懼的心。「真希望我能快點長大。」我對媽媽說。媽媽先是愣了一下,握著我的手,用略微沙啞的聲音對我說「慢慢長大就好了,慢慢長大,就好了。」我忽然明白媽媽的意思:在平順而不令人煩憂的狀態下成長,才是我現在應盡的責任——成長的責任,才是我需要認真面對的勇敢——勇於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作夢的能力,和現在的努力
「接下來,我想要奮不顧身的在為實踐夢想而努力」這是我今年剛滿二十歲的一大心願,「妳總是那樣義無反顧地面對想要的追尋,看妳跌跌撞撞的,很是心疼。」同學對我說。但受了傷又何妨呢?結了痂的傷口,是一道受傷恥辱的印記還是一枚名為勇敢的榮耀?端看現在的疼痛是無法下斷語的,所以我總不喜歡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折損自己逐夢的能力和衝勁,所以我喜歡為自己描繪在路程稍遠的未來,或是那些還望不見明確路徑的夢想,並認真踏實地累積每一個現在。
這就像那年去北京時爬居庸關長城的感覺。
在遊北京的心得我寫道:「爬長城是個很美好的經歷,有點像進行論文撰寫的感覺:體力與毅力之間的拉鋸戰,總覺得撐不下去了,卻又在同時向前多挪動了幾步,就是這樣爬完全程的。喘著、喘著,勉強再勉強,不斷設立目標,再達成目標,不知不覺中已走過了數個稱之為目標的敵台,達到居庸關長城的最頂端。達成最終目標的獎賞不知是那片無際的天空和絕佳的視野,還是那段不斷克服困難的揮汗歷程,我知道兩者同樣令我感動。」而我想,這就是成長中的必經之路吧。
- Jan 22 Thu 2009 18:18
我的成長故事-面對生命中的魔王與寶藏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